作者 l 趙曉璃

來源 l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

 

人們總在說,30歲是職場上的一道生死線。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排除極少數天賦異稟的奇才,絕大多數人到了30歲,職業發展基本上定了型。

 

按照一般的職業軌跡,22歲的大學畢業生在職場打拼到30歲,經歷了整整八年的時間。

 

如果戰略得當部署緊密,八年足夠打一場抗戰的了。

 

 

放到個人職業生涯中,如果一個人到了30歲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沒有找到甚至形成核心競爭力,依舊如無頭蒼蠅般亂撞一氣,到了35歲又該是怎樣的前景呢?

 

答案不言自明。


 

123.png

2018黑主任免費為粉絲發佈異業結盟商訊

點擊上圖立即參與456.png

 

 

 

1

職場扎心真相

我們要的是經驗和閱歷

而不是年齡

 

 

我有一個咨詢者小靜(化名),最近好不苦惱。

 

八年前的小靜大學畢業後先後嘗試了好幾個行業,可每次都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一晃快三十了,想想這麼多年自己似乎一事無成,她開始感到恐慌。

 

細數經歷的這些行業及職位里,竟然沒有一個是自己擅長的;想想自己這些年考下來的證書還真不少,什麼心理咨詢師、會計從業資格證、人力資源證等等,可依然沒有任何可圈可點的能力。

 

小靜赫然發現,自己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越來越薄弱。

 

有一次小靜看中了一家外企,面試的時候,幾個問題就把小靜問得啞口無言,面試官說:

 

 

「看你的年齡也差不多30了,可沒想到你的經驗和閱歷太淺,一直在做最基層的工作,和八年的職場年齡完全不匹配。我們現在招你們這個年齡的員工,看重的是經驗和閱歷,而不是年齡。

 

小靜感到胸口一陣刺痛,她回去苦苦思索卻始終沒能找到答案,於是決定找我尋求幫助。

1.png

 

 

2


三十後我們靠什麼

在職場立足?

 

 

如果你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任何有價值的工作都是知識的工作:

 

單純靠體力注定在職場中無法獲得長遠的發展,而腦力才是決定一個人未來職場發展的首要能力。

 

什麼是知識?

 

社會上不乏很多名校畢業的大學生,在職場中打拼多年,也未必能有多好的發展。文憑不代表知識,甚至你所掌握的知識量更不等於知識。

 

知識是一個結構與系統,知識管理專家田志剛老師指出:

 

「知識指的是一個人在掌握一定的知識基礎上,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並快速學習知識、分享知識、使用和創新知識並創造價值的過程。」

WeChat 圖片_20180808140530.bmp

 

從這個圖不難得知,小靜之前的做法(業餘時間拼命考證)都是在第一層打轉,即學習基礎知識,但從第二層往上幾乎都是一片空白。

 

這是典型的「蜻蜓點水」式學習:

 

 

這種學習本身僅僅是在基礎知識層面下功夫,獲得了一堆證書,看似學了很多東西,實則作用有限,缺乏一根主線,結果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到頭來依然一無所獲。

 

這就是以小靜為代表的職場人困惑迷茫的癥結所在:

 

 

對於任何知識,似乎都懂那麼一點,但也僅限於最基礎的那一點點,稍微往深一點,涉及到知識的運用、分享及創新,則處於兩眼一抹黑的「無知」狀態。

 

 

 

 

3

職場中拉開人與人差距的

到底是什麼?

 

 

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所謂顯性知識,是指那些能夠用語言文字等表達清楚的知識;

 

而隱性知識是指雖然知道怎麼做,但卻無法告訴別人或者說明白的知識。

 

我們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絕大多數都是顯性知識,但根據DelphinGroup的調查顯示,企業中的大部分知識則是存在於員工頭腦中的隱性知識。

 

我們常說,設計師需要一定的空間感、作家需要文字感、以及演員需要鏡頭感等,實則就是「隱性知識」:

 

你會發現市面上根本沒有一本類似於這樣的書籍去告訴你如何培養感覺,因為這種東西說不清道不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會知道,要對一個領域有足夠深入的涉獵及研究,隱性知識的作用往往大於顯性知識。

 

而這種隱性知識,則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重要因素。

WeChat 圖片_20180808140537.bmp

職場中,即便一樣重復而枯燥的工作內容,有的員工處理信息和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就是明顯優於其他員工:

 

這些人往往能在具體的事務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他們往往能夠長期深入地做一份工作,從基層不斷地往上攀登,直至成為帶領團隊(分享知識)的管理者,甚至成為這個領域卓有成就(創新知識)的頭部大咖。

 

 

而絕大多數類似小靜那樣的職場人,由於缺乏對知識的全面認知,無法認識到自己存在大量的「無知領域」,錯把考證當成提升的全部;同時由於缺乏目標,這些知識零零散散,看不出任何方向和趨勢。

 

到了三四十歲,隨著年齡的紅利不復存在,這些問題便會漸漸凸顯出來,迷茫和困惑則進一步加劇。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原本拼體力的工作自己再也沒有了優勢,而此時的知識能力如果沒有跟上,無法獨立處理信息和知識、無法提出深刻有力的見解、無法在實際中解決疑難雜症,這樣的職場經驗無疑像是被時間注了水,除了一大把年紀之外,無異於「白紙一張」。

 

換做你是老闆,你會錄用這些年齡漸長、脾氣漸長、要求漸長,但能力卻沒有任何長進的員工嗎?

 

 

 

4

三十歲之前

需要完成的三項任務

 

 

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不同的人面對的問題不盡相同,但有些共性問題值得引起每個人的高度重視。

 

在此,我將這些共性問題進行了整理,總結出以下三點:

 

 

1.給自己的知識尋找實踐的土壤。

 

 

事實上,我們大學里設置的「專業」,無非是一些基礎的專業課程,只是你從事這個專業必需的基礎知識:

 

 

如果你不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無法在現實中轉換成你的能力,則不能給你帶來價值。

 

 

就像前文的小靜,雖然在業餘時間也考取了不少證書,但在現實中根本沒有運用的環境,而你自以為掌握的這些知識,上網搜索就可以輕易獲得,那麼何來競爭力呢?

 

所謂「職業目標」,就是結合你的知識結構和特點,找到適合的環境和土壤,再進一步研究如何將工作做到更好。

 

 

除非你有特別的喜好傾向且做了嘗試,並且嘗試的還挺成功,否則不建議輕易轉向。

 

  

2.樹立職業目標,研究如何將工作做得更好,並尋找自己的特色。  

 

之前有個咨詢者學的專業是機械專業,畢業後迫於生計從事營銷工作,他一度很困惱,後經瞭解發現,他所從事的是房地產銷售,和他的基礎知識絲毫不沾邊,無法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

 

 

後來我建議他嘗試將目標再聚焦一些,不妨尋找些機械相關的銷售工作:

 

 

在銷售領域,他是具備機械專業基礎知識的;

接下來他再將這些知識予以通俗化的表達,讓不懂行的客戶也能聽明白;

再結合必要的分享,漸漸成為銷售領域中懂行的專家,逐步打造核心競爭力。

 

 

3.不要忽視了知識分享與傳遞。

 

你光有能力還不夠,關鍵要讓人知道你具備這個能力,你才能擁有更多機會。

 

在職業咨詢中,我常常遇到過不少抱怨自己不得志的人:

 

 

為什麼同樣的水平,他就能比我獲得更多的機會?

 

對於這種問題,我們需要深刻反思:

 

你的水平或能力是否讓他人知道並認可了?

你是否有意識地將自己知道的知識寫出來、講出來和更多的人分享?

你是否願意幫助他人?你是否擔心即便說出來對方也聽不懂?

 

我們仔細研究當今的頭部知識大咖不難發現,很多人都是在做一件事情:

 

把某個領域的某個問題講出來(舉辦講座)、寫出來(集結出書)並被大家認可,TA就有可能成為這個領域的知名專家。

 

與此同時,你會發現一旦要講出去寫出來,需要將之前零星的知識系統化,需要進一步實踐和總結,反過來又能促進你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形成正向積累,從而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5

沒有什麼能一蹴而就

最要緊的是做做做!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倒閉的行業、企業、機構不計其數,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面臨「被下崗」、「被裁員」的尷尬境地。

 

正是因為之前行業看似的繁榮和穩定,總會給一些混日子的人一個錯覺,認為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不思進取,甚至認為自己「也有貢獻」。

 

然而市場最殘酷但也最公平。

 

你相信在危機來臨之前,一個人的能力儲備、職業素養、知識更新、自我成長等會一夜之間被激發出來嗎?

WeChat 圖片_20180808140547.bmp

我看到更多的現實卻是,一個人一旦安逸慣了,就漸漸喪失了勇氣和清醒,慢慢地「被養殘」,最終划向自我破產的邊緣,成為了被時代拋棄的人。

2.png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累積諮詢時長1000+小時。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趙曉璃。


【版權聲明】

「職場黑馬學」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與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blackunicorn0308@gmail.com

WechatIMG2194.png

 

 

 

arrow
arrow

    職場黑馬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