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png

 

作者 l 墨多先生(IDmrmoduo

轉載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真正能拉開人與人距離的
是“指數型成長”

 

 

不妨先回答一個問題:10年後,你的身價可能是多少?

 

顯然,這個問題很難預測,因為這其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我們無法判斷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及什麼時候它會發生。

 

不過,如果你真的嘗試了去思考這個問題,那麼多半的回答,很可能是基於你現在的能力和資源而判斷的。

 

就好比你現在年薪10萬,也許你會猜自己未來每年多賺10萬,十年後興許你每年就可以賺到110萬。

 

這,就是典型的「線性思維」,本身沒有對錯。

 

線性思維,本質上是一種從自我認知而出發的思維模式。

 

比如在生活、工作中,倘若你想要做大10%,完全可以通過努力換得。

 

反之,如果你想要做大10倍、甚至100倍,那你就不得不擺脫這種線性成長,讓自己重新思考,跳入一種叫做「指數型」的成長模式。

 

那究竟什麼叫做「指數型成長」呢?


 

圖片 1.png

① 立即填單申請加入黑馬職場聯盟: https://goo.gl/forms/74CA7oq5co0zFOvT2

② 加入黑馬職場聯盟有什麼好處?: https://goo.gl/rPcnwd

 

 

 

舉個例子。

 

假設你正走在一條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邁出1米的距離,你走了6步,也就前進了6米,然後你再走24步,那麼就離原點有30米的距離。

 

你很容易知道這30步能把你帶到多遠,這就是簡單地線性成長。

 

但是現在,請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可以將自己的每一步都擴大一倍距離(無論這在科學上是否成立),當你走了6步時,實際上你已經走了32米(1、2、4、8、16、32)。

 

而當你走完全部的30步時,你猜自己走了多遠?

 

答案是10億米,這個距離相當於你繞地球走了26圈!

12.png

 

因此,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

 

線性成長是有局限的,因為單靠個人或一個組織的努力,遲早會遇到天花板。

 

而指數型成長是爆發性的,它會拉著你把你拖到自己都無法想象的距離。

 

這個道理很簡單,可一個人若想獲得指數型成長,首先要做到的是「順勢而為」。

 

2

所謂「順勢而為」
就是在確定的大方向裡找概率

 

記得幾年前,我想做一個針對特定人群的在線培訓產品。

 

於是,我興奮地找到一個做投資的朋友,完整地闡述了我的這個創業想法。

 

沒想到,還沒等我說完,他就硬插了一句話:

 

「這事情的市場潛力太小,沒有想象空間。如果你真有興趣,可以做成‘小而美’,但沒有投資會感興趣的。」

 

起初我認為這朋友真特麼不夠意思,可後來,當我冷靜思考,才發覺了很多之前自己都未曾考慮到的問題。

 

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與投資一樣。

 

若想獲得超預期的回報,重點並不在於我們能力有多少、把事情做的有多好,而在於你是否真的懂得「借勢用力」。

 

這就好比有一次,雷軍對傅盛說:

 

「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實本質上不在於你多強,而是你要順勢而為,於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


換句話說,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無法穿越平台的優勢;而平台的能量再大,也無法抵擋趨勢的力量。

13.png

 

就像那些成功的人回過頭來總結自己的成就時,從來不會談自己的能力,而是把成功的「運氣」歸功於勢,說自己擅長的是利用並適應那些已形成的「勢」。

 

換到個人角度,這讓我想起之前很多讀者給我的留言:

 

究竟是選擇一個自己擅長的事情做,還是先「混」進一個好的行業去適應環境呢?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文章的意思,就很容易給出答案。

 

相對個人前途的「不可預見性」而言,增加自己成功概率的方法其實很簡單:

 

就是我們先要跳到趨勢中,然後利用大方向的確定性來抵抗自己小波動的不確定性。

 

這就像《孫子兵法》一書中所描述的一段話,「凡善戰者,求之於勢,不擇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3

那些善於把握趨勢的人
他們的思維往往是「有限多元」

 

前陣子,一位朋友聊天時說了一句話:

 

「這個時代,如果還有人自稱是‘專家’,那他一定是在假裝什麼;如果你聽他說別人‘業餘’,那一定是某些人在看不起另一些人。」

 

這句話,我覺得既好笑又中肯。

 

因為在我個人看來,有些「專家」,往往就是那些告訴你這件事情不可能實現的人。

 

可趨勢,往往具有不可測量的未知性。

 

當你聽到有些人慣用「絕對」、「一定」、「必然」這些詞彙的時候,就要開始提高警覺。

 

從另一個角度說,那些真正能把握趨勢的人,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會被單一的專業規則和思考方式所限。

 

我管它稱之為「有限多元」,即不局限於某一特定規則,但又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專注。

 

比如之前有篇文章《騰訊沒有夢想》,指出騰訊早已不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成了一家投資公司。

 

但我個人認為這只是表象,一葉障目而已。

 

目前的互聯網巨頭,沒有一家是不做投資的。

 

投資的意義不只是增加股價,更是一種填補自己生態短板的手段。

 

所以,騰訊本質上還是一家靠科技產品驅動的公司,雖然它也需要通過投資佈局生態,但你從沒見過騰訊投身過重工業、製造業或者房地產吧?

 

因此,「順勢而為」意味著不能被過去經驗束縛、被已有資源裹挾。

 

而是告訴我們要學會「有限多元」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先確定一條賽道,然後不斷地切換分道線路。

 

只有這樣,你才能實現「彎道超車」,真正與別人甩開差距。

1.png

 

再比如,我有個大學同學,家境不太好,所以讀大學時想著怎麼靠課外時間賺點小錢。

 

有一次,他在校門口看到一則駕校的招聘廣告,於是歡天喜地跑回宿舍說自己萌生了個賺錢的好主意,結果沒人搭理他。

 

後來,他自己聯繫上了一個駕校,說可以幫助他們在大學里招生,條件是每個人頭返10%的回扣,並且由於學生沒啥錢,所以通過他介紹的學員還要打85折。

 

如果事情放到今天,很難說有幾個駕校願意跟一個小屁孩合作。

 

可我上學那會兒,家庭購車剛開始普及,人們的消費水平提高了,汽車價格也下降了,導致了一大波的學車潮。

 

再者,由於大學生在校時間很閒,而且開車還屬於個技能,對找工作是加分項,所以大學生考駕照便成了個新興起的小風口。

 

基於以上兩種原因,這個同學通過幫駕校招生,很快就賺了不少錢。

 

依靠的方式僅僅是在宿舍門口貼小傳單,於是很快成為了所有人眼中的「小土豪」。

 

後來,這個同學又乾了兩年,風口也過去了,他拿著自己掙的錢,跑到德國一所設計學院讀了個研究生,回來搖身一變,成了大眾汽車的設計總監。

 

所以,回過頭來看,我這同學的成功並不僅僅因為他有多大的能力。

 

而是他剛好借助了東風,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從來不會被單一的規則和思考方式所限。

 

這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有限多元」的思維。

 

 

 

4

 


機會從來不會自己消失
錯過是因為缺少改變的勇氣

 

常常聽到有人說,「為什麼機會總是如此的不公平」,這句話完全是誤解。

 

機會從來不會挑三揀四,也不會無緣無故到你跟前消失。

 

比如,有一個故事想必很多人聽過:

 

一個有錢的商人來到一個小島上度假,雇傭了島上的一個漁夫當導遊。

 

幾天相處下來,商人發現這個漁夫很勤快,於是打賞給他一筆錢,並說:「你何不拿這筆錢買一艘漁船,這樣你就可以捕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

 

漁夫聽罷,說:「然後呢?」

 

「這樣你就可以把賺來的錢買第二艘、第三艘漁船……然後擁有自己的船隊啊。」

 

「再然後呢?」漁夫不耐煩地問。

 

「那你就可以像我一樣,每年可以有一個月悠閒的時間在小島上度假,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漁夫抿了下嘴,回答商人說:「可我現在已經天天在這座小島上享受人生了啊。」

 

說完,二人沈默不語。

 

最後,商人臨走前留下了一句話:「或許,你覺得自己早已在這座小島上度假,但這樣的生活,對我而言只是一年中很小的一部分。」

15.png

 

這個故事,在許多文章中都出現過,但很多人並沒有談到商人的最後一句話。

 

換言之,漁夫看似過著天天度假的「理想生活」,但實際上並沒做出任何主動選擇,他對於未來沒有任何抵御風險的能力。

 

俗話說,不進則退。

 

無論是小到個人,大到商業,趨勢是這個世界上我們唯一無法人為改變的事情,並且它會重復上演。

 

比如工業革命,讓一些效率低下的人員失業;互聯網的演變,讓眾多傳統企業瀕臨倒閉;而人工智能的出現,又讓更多人感到岌岌可危,甚至焦慮……

 

因此,所謂的機會與趨勢,並不在於你如何理解它,而在於你是否真的具備改變的勇氣。

 

很多時候,即便機遇來了,但你如果一味地迷戀於現狀,就極有可能會躲在原有的舒適區里裹足不前。

 

比如該選擇升職後的日夜操勞,還是待在原本熟悉的崗位?

 

比如該面對創業的機遇和風險,還是朝九晚五等待年底加薪?

 

比如該接受棘手的業務拓展,還是守住自己門前的一畝三分地?

 

如果說,趨勢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機會,那麼機會從來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

 

然而,你若想要把握住它,就不得不時刻拿出迎接的勇氣,因勢而動。

 

所以,回過頭來再看,兩個能力相當的人之間如何拉開差距?

 

我個人的看法是:

 

學會掌握一種「指數型思維」,即站在概率論的角度,從自己過去的5~10年中尋找未來5~10年的規律,認清人生的大方向,用趨勢的不可逆性去抵抗個人風險的不確定性。

 

畢竟,無論是創業還是混職場,無論你面對的是一個市場還是一家公司,刻苦努力這些統統是基本條件。

 

但它不是決勝的關鍵,因為真正的機遇總是在趨勢中上演。

 

因此,一個人若想在未來獲得爆發式成長,就不得不掌握「指數型思維」。

 

最後多說一句,一個人要想獲得「爆發式成長」,不僅要有「指數型思維」,還需要形成系統的成長方法論。


本文來源:公眾號 @墨多先生,作者墨多先生,北京大學碩士,英國國際互動英才獎得主,連環創業者,專欄作家,關注職場與個人成長。

【版權聲明】

「職場黑馬學」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與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blackunicorn0308@gmail.com

 

WechatIMG2194.png

 

 

 

arrow
arrow

    職場黑馬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