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截圖 2020-01-29 下午4.48.16.png

 

編輯  | 元芳程

作者  | 艾菲

來源  l 插座學院

 

過去,人生是「三段式」的,第一段是學習階段,第二段是工作階段,第三段是退休階段。

每個階段之間涇渭分明,下一階段的開始基本就意味著上一階段的結束。

現在呢,我們的人生開始出現「多段式」的趨勢:

 

學習與工作越來越多的交織在一起,難以分割;我們在整個職業生涯中的職業選擇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一錘定音」,相反,我們可能會經歷至少一次的職業方向轉換。

導致變化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兩點:

 

ㄧ.世界的變化越來越快。

 

就像十年前,我們不知道在十年後的今天現金幾乎不再使用,所有支付都能用手機替代。我們現在也很難預測,十年後AI(人工智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取代我們的工作。

 

二.人類壽命在逐漸延長。

 

因此,在「多段式人生」中,我們的一生會被分割成4段、5段,甚至7、8段,乃至更多小階段。

 

每一小段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題,各段之間穿插進行,不會再有明確邊界。

在如此多變的世界裡生活,我們究竟該抓住哪些不變的東西呢?

我相信,這個不變的東西就是持之以恆的「自我成長」。

 

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副「自我成長路徑圖”,見下圖。

222.bmp


 

2.png

【職場黑馬 的必勝 簡報術 | 商業 PPT 全攻略 56 堂課】

立即購買: https://ps.yottau.net/GL5TH   提升你在職場關鍵時刻的表現

 

 

 

1

第一層:學習成長方法論能將各種知識串聯起來

讓實際中的問題得以解決 

 

很多人強調知識的積累,認為量的積累必然會達到質的飛越。

但我們的現實生活卻並非如此,如果只是機械地將所有事物都裝進自己的大腦,那我們的思維和智力就會變成一個雜亂無章的「垃圾回收站」。

相反,只有對不同的知識進行組織、接受、聯想、思考,我們才能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方法。

 

方法論的形成必然依賴於知識,但僅有知識卻又肯定不夠。

 

因此,在「自我成長路徑圖」中,我將「成長方法論」放在了第一層級,而它的前一層則正是「知識」。

 

財務工作者有財務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論,比如:財務報表應該如何深入解讀?市場部同事有市場營銷工作方法論,比如:4P、4C具體該怎麼用?

 

銷售同事有銷售工作方法論,比如:如何做區域銷售計劃?統計師有統計工作方法論,比如:如何從統計師的角度設計一個臨床研究?

 

項目經理有項目管理方法論,比如:如何在項目中控制風險?這些方法論都與具體專業相關,且非常專業。

 

而我在這裡說的「成長方法論”則需要將眾多學科與領域中的方法論與思維提煉出來,然後形成通用的、可被直接用於生活和工作的方法論。

比如:如何將專業的項目管理思維與方法抽象出來,用於管理我們生活與工作中的各種項目,提高效率,促進成長?比如:如何將統計學中的貝葉斯方法理解透徹,使它不再僅為統計學專業的人理解,還能幫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決定,促進成長?

 

通過學習和瞭解各種「成長方法論」,我們能將散落在各個領域與學科的知識串聯起來,並讓實際中的問題與困難得以有效解決。

然而,隨著對各種成長方法論的理解與掌握,實踐與運用,我們會發現這些方法論的背後都存在著一定的邏輯。

 

當我們開始好奇這些邏輯究竟是什麼,想對它們逐一解密的時候,我們就看到「思維方式」這四個字在向我們招手了。

 

這時,我們就需要進入「自我成長路徑」的第二層,也就是「思維方式」這一層了。

 

 

2

第二層:訓練思維方式提升自己的思維力 

 

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的獲得和提升才是教育的本質和目的,人類之所以能從動物群體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我們是具有思維能力的動物。

 

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特就從不會根據學生與他的觀點之間的相合程度來打分,相反,他說只要學生經過了思考就好,思考什麼內容並不重要。

 

相反,如果沒能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即使一個人學過再多的知識,見識過再多的風土人情,也無法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

 

然而,有人思想深刻,有人思想淺薄:

 

有人面對一件事能夠很快透過表面看到問題的核心與實質,而有人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從來不會思考表象背後的原因與事實。

 

有人看問題永遠都只能看到因果,殊不知那其實只是相關關係。

 

有人看問題永遠都是一個面甚至一個點,殊不知那是一整套系統。

 

有人是別人說風,他就會說雨;但有人就能區分事實與觀點,能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

 

有人做起報告來條理清晰,重點分明;有人則用自己的演講將所有聽眾置於雲山霧罩之中。

 

正因為此,我非常反感那些只講一個能力,並將這個能力強調為唯一重要能力的文章,因為這樣的文章太缺乏系統觀;

 

也非常反感那種通篇都用朋友小麗、同事小王的例子來論證道理與方法的文章,因為這樣的文章論證太不充分。

 

那思維究竟該如何訓練呢?

 

我想,對於不同的思維方法,需要有不同的訓練方法。

 

比如:深度思考與系統思考並不相同,它們一個是向下直至本質核心的思考方式,一個是將全盤進行動態思考的思考方式。

 

結構化思維與升維思考也不相同,前者是在固定的框架內、靜態的解決問題,後者是要跳出框架,重新定義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除了偏向邏輯的左腦思維外,我們還需要理解並訓練我們的大腦更好的進行右腦思考。右腦思維包括了高概念能力和高感性能力。

 

高概念能力包括:創造藝術美和情感美,辨析各種模式,發現各種機會,創造令人滿意的故事,以及將看似無關的觀點組合成某種新觀點。

 

高感性能力則包括:理解他人,瞭解人際交往的微妙,找到自己的快樂並感染他人,以及打破常規、探尋生活的目標和意義。

 

右腦思維能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更有生命力,更豐富;也更有美感、愉悅感與親密感。

 

因此,不論是左腦還是右腦的正向思維,都需要我們先去理解和學習,再進行訓練和實踐,最後才能做到真正掌握並養成習慣。

 

到現在,我們說的思維方式都還是專注於正向的,也就是左腦的深度思考、邏輯思考與右腦的高感性與高概念性思考。

 

但不要忘記,對于思維方式,我們不僅要做「加法」,即學習好的思維方式,同時還必須做「減法」,即刪除不好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負面思維。

 

負面思維就是我們的「思維濾鏡」,在戴上了這樣的濾鏡後,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扭曲的,而並非客觀事實。

 

比如,我在給來訪者做教練輔導的時候,常會遇到說自己「很失敗」,而且覺得未來也依然會繼續「失敗」的來訪者。

 

究其根本原因,他們都是把一次或幾次的錯誤或不成功當做了「永久性」無法改變的事實。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負面思維濾鏡」,當我們戴上這種濾鏡之後,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像是在跟我們說「你會失敗」,而且會「永遠的失敗」。

 

所以,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自己戴的究竟是何種負面思維濾鏡。

一般來說,每個人所戴的負面思維濾鏡都不止一個。

 

然後,我們才能學著去化解或改變這些濾鏡,讓自己看到的世界能夠更加真實可信。

2.png

 

 

3

第三層:認識自己自我的覺知與

瞭解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當我們對自己的負面思維濾鏡越來越瞭解後,當我們逐步養成深度思考習慣之後,就更容易去「認識自己」了,於是我們就從第二層走向了第三層。

 

為什麼「認識自己」如此重要?

 

1974年初,喬布斯決定去印度進行一次精神之旅。他說:

 

「我迷上了自我啓蒙的想法,想要弄清楚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該怎樣融入這個世界。」

 

對喬布斯而言,因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沒搞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因此從大學退學,後來前往印度,他一直都在追尋,他所做的正是」認識自我」這件事。

 

追尋的過程是如此艱辛漫長,而我們也不是都想成為喬布斯的,那是不是可以不去思考與追尋,就這樣簡簡單單的過一生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因為,如果你不夠瞭解自己,你會知道自己應該選擇怎樣的人相伴一生嗎?如果你不瞭解自己,你會知道什麼樣的職業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嗎?

 

缺乏對自我的瞭解與認知,我們是沒有辦法做出這些重大選擇的,或者說,即使我們當時做出了,在未來有一天當我們逐步瞭解自己的時候,也一定會感到深深的後悔與遺憾。

 

而對自我的覺知與瞭解,正是在幫助我們在面臨每一次抉擇的時候,做出更加適合自己的選擇。

 

同時,如果缺乏了對真實自我的瞭解與認知,也可能會導致「偽自我」的產生。

 

「偽自我」這個概念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與社會學家弗洛姆提出的,它的意思是:

 

其實我們的很多決定都不是來自於我們自己,而是外部的建議或者環境的影響。而我們卻將這樣的決定都當做是自己的決定了。於是慢慢的,就形成了一個「偽自我」,將「真實的自我」取而代之。

 

那我們又該怎樣認識自己?

 

在多年探索以及持續學習之後,我總結了「認識自己」的兩種方法。

 

一是向內的自我覺知,二是向外的不斷嘗試與探索。

 

總結一下就是,通過一件件真實經歷的事、一次次向外的嘗試與探索,一次次的情緒反應,從不同的維度去進行自我覺知,逐步畫出「我」的模樣,瞭解到真實且多面的自己。

 

「向內的自我覺知」與「向外的不斷嘗試和探索」這兩種方法絕非孤立存在,相反,它們必須合二為一。

 

 

如果沒有前者,後者的嘗試與探索就只能成為一種經歷,而無法沈澱為思考以及對自己的認識。如果缺了後者,前者就會變成「無米之炊」和「無水之源」。

 

正如山本耀司說過的那句話: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

 

很多人對這句話理解的並不透徹,實際上這句話與我提出的兩種「自我認知」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撞上一些別的什麼」說得正是我們需要進行不斷的嘗試與探索,於是產生碰撞。「反彈回來,才會瞭解」這句話說得則是必須進行自我覺知才能瞭解真正的自我,所以還有一個「反彈」的過程。

 

我們認識的自我既是一個,卻又不是一個。因為這裡一共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現在的自我」,一個是「可能的自我」。

 

 

「現在的自我」說的是「我是誰?」,而「可能的自我」說的則是「未來的我可能成為何種模樣?」

 

認識自己的兩種方法與認識的兩個對象,可以看我畫的這幅圖。

333.bmp

 

 

 

 

 

4

第四層:人生的實現將你想要的人生

踏踏實實地付諸實踐

 

認識自我的目的是什麼?持之以恆自我成長的目的又是什麼?

無非是為了活出真實且閃閃發光的自己,並實現我們理想中的人生。

 

於是,我們就來到了「自我成長」的終極目標這一層,即「人生的實現」。

 

「人生的實現」就是將「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 這個問題踏踏實實的付諸實踐。

 

「我想過怎樣的人生?我的人生究竟是該以成功為目標,還是以財富自由為目標;是該以狹義的幸福為目標,還是廣義的幸福為目標;

 

是該以獲得人生的意義為目標;還是以不斷的「自我實現」為目標;是該全部圍繞自己,還是該心懷天下?」

 

因此,有人學習手藝,因為她的人生目標是「寧靜、淳樸、簡單」的生活;

 

 

有人學習理財知識,並不斷實踐,因為他的人生目標是「財富自由」;

 

 

有人追隨自己內心的熱情,並不斷打磨自己的天賦才幹,因為他的人生目標是「自我實現」;

 

 

有人在子女身上傾注所有時間精力,因為她認為「子女的健康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有人不斷探索、勇敢嘗試、將人生視為探索之旅,因為她的人生目標是「蓬勃豐盈的人生」。

444.bmp

 

 

當我們願意去好好思索「我想過怎樣的人生?」這個問題時,我們就離”人生的實現」這個終極目標越來越近了。

 

然而,想要回答「我想怎樣過一生?」這個問題卻並不容易,它不是我們能在一個下午就想明白的。

 

相反,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就是,我們對自己要有足夠瞭解,也就是說,「人生的實現」必然是建立在「認識自己」基礎之上的。

 

以我自己為例。

 

在不夠瞭解自己的時候,我以為我想過的人生就是奮鬥、財富自由、功成名就。那時我也的確是那麼做的,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不斷努力升職加薪。

 

然而,隨著對自己越加深入的瞭解,我意識到這一切不能帶給我持續且真實的幸福。

 

它們就好像是過山車,有時高有時低,有時極度滿足有時極度痛苦,每次在階段性目標達成後都會有一段時間的幸福。

 

 

每次工作做得好被老闆表揚、被同事贊美的時候都會有短暫的幸福。但隨後就又會再次回歸到極其忙碌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我感到除了工作和沒有足夠時間陪伴的家人,我一無所有。

 

後來,在遭遇挫折且生病住院之後,我產生了另一種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想法,那就是逃離都市,歸隱山林。

 

 

那時,我厭倦了沒日沒夜的奮鬥,也不再為增加的工資而歡欣雀躍,我只想過一種徹底平靜的生活。但隱於山林實在是太難實現了,於是我只能在那段時間里,讓繼續待在城市中的自己逐漸的慢下來,放鬆下來。

 

於是,我做了很多以前忙於奮鬥而未做的嘗試,包括:

 

 

嘗試各種手工,做書簽、做卡片、做永生花等;自學西方藝術史、中國繪畫史、流連於各大美術館、博物館;

 

 

寫長篇小說、寫散文、寫小小說;學繪畫、學古琴、學插花;自學園林、自學哲學、心理學、佛學、商學、思維方式等。

 

 

在那段時間里,我開始越來越多的瞭解到自己的另一面,以及非常廣闊且不為之前的我所知的另一片人生領域。

 

直到很久之後,我才終於明白,不論是一直拼搏奮鬥,還是徹底歸隱山林,其實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

 

我真正想要的人生是蓬勃豐盈的,是既有Doing(做)又有Being(存在)的,是自我實現的,是能夠幫助到更多人的。

 

於是,通過不斷的嘗試與覺知,我更加深入的認識了自己,我也終於明白真正想要的人生究竟是何種模樣。

 

而這個過程,就是從「自我成長路徑」圖的階段1走向階段4的過程。這四個層次雖有層層遞進的關係,但也有同時進行,互相反饋,不斷加強的關係。

 

因此,我們可以一邊思考自己想要實現的人生,一邊認識自己,還一邊做著深度思考,並學習著一個新的方法論。

 

然後再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將真正有用的吸收進來,將不需要或不合理的排除在外,逐步沈澱,最終形成解決問題的通用路徑、多種思維框架、自我認知體系以及人生實現路徑。

555.bmp

 

這個「自我成長路徑」圖可以說是我現階段關於「自我成長」的完整思想體系,

 

因此我的所有文章都會圍繞「自我成長路徑」的四個層級來寫,從最底層到最高層,希望能夠真正有效且非常系統的幫助到大家。

 

因為,我的理想正是,與大家一同成長,探索蓬勃豐盈的人生,成為真實且閃閃發光的自己。


【版權聲明】

「職場黑馬學」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與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blackunicorn0308@gmail.com

2.png

【職場黑馬 的必勝 簡報術 | 商業 PPT 全攻略 56 堂課】

立即購買: https://ps.yottau.net/GL5TH   提升你在職場關鍵時刻的表現力!

 

 

arrow
arrow

    職場黑馬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