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多先生
來源|墨多先生(ID:mrmoduo)
職場如賽場。上半場靠體力,下半場靠耐力。
2018黑主任免費為粉絲發佈異業結盟商訊
點擊上圖立即參與
35歲,是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年紀。論體力和精力,你比不上年輕人;論資歷和定力,你比不上年長的人。
不信你隨便上哪個公司轉一圈,都會感受到一種“空心現象”:
幾個四五十歲的高層,帶著一群二十郎當歲的小毛頭,你不禁會想,那些30多歲的“新中年”都跑哪兒去了?
其實,他們從未刻意躲藏,只不過相較而言,有些人迫不得已的早早“退居二線”。
因為三十幾歲的人,多半上有老下有小,他得忙著買房育兒養生,倘若談起工作,那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
要知道,30歲以前,你一天能工作18個小時,還能只拿3000塊薪水;可事到如今,你下班得准點回家,即便8個小時的工作,也會影響你的正常生活。
說到底,30歲之前拼命是為了希望,30歲之後還拼命就是奢望。
就如我身邊一個年近四十的朋友所說,35歲是職場的分水嶺,接下來的每天都是“中年危機”:
你想靠創業放手一搏,不甘心人生就此滑坡;可又怕真要是沖了出去,會被人毫不留情地拍死在沙灘上。
然而,若你反過來想,歲月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把你的韌勁磨平,也能讓讓你的韌勁更強。
換言之,人過三十,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
01
職場的本質,
不過是利益交換。
年輕的時候,經常聽同齡人抱怨:
“憑啥髒活累活都讓我幹?”,“這份工作對我有價值嗎?”,“為什麼不安排我做點有意思的工作?”...
久而久之,這樣的疑惑越來越少,因為有活幹比沒活幹強,有難幹的活比輕鬆的活強。
之所以人會這麼想,是因為你懂得了:職場的一切本質都是交易。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無論是老闆、同事還是合作夥伴,所有的關係都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
換句話說,一個優秀的職場人,永遠不會奢求別人的恩賜,他們只會不斷想法子提升自己的“可被利用價值”。
20幾歲的人,對未來的機遇有著無限遐想,好比那句老話——“壓對牌贏一局,跟對人贏一世”。
這句話原本沒錯,可要放到一個三十好幾的人身上,明顯就黯然失色了。
比如職場中,你仍會發現很多的“大齡投機者”,他們唯關係論、唯機會論,心想著但凡遇到個好老闆、大闊佬,就可以立馬鹹魚翻身,成為現代版的“胡雪岩”。
可問題就在於,你已不是二十幾歲的小夥子,你要年輕不年輕,你要色相沒色相,別人幫你圖你點啥?
你要清晰地認識到,老闆發你的薪水、客戶給你的錢,都不是因為太想和你交朋友,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能從你身上獲取利益。
畢竟,35歲已經過了“待價而沽”的年紀,你沒有資格再異想天開,你只能從不斷地交易中體現自己的價值。
而你可被利用價值的高低,也是人生後半場的最大籌碼。
02
不能把控結果,
就不要隨意評判對錯。
成熟的人,從不隨意評價別人,也不會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可不得不說,有些人越活越糊塗、越活越無知,他們即喜歡按自己的邏輯對別人評頭論足,又忍不住會被別人的評價影響。
好比35歲,是個不上不下的年紀,有所謂“是非經過不知難”,可問題就在於這個年紀的人好像啥都經歷了點,但又都不那麼徹底。
因此,很多人便會靠著那點淺薄的“經驗主義”過活。
比如,職場上許多有資歷的“老人”,公司裡才來了個新人,不到兩天時間就說人家這不行那不行,根本不留一點餘地仔細觀察;
又如,你經常能看到幾個油膩的“中年職場人”,一下班湊在一起喝酒,談論到誰誰做了個新項目,上來就是一頓瞧不起;
再如,你還會發現有些人在辦公室以老賣老,無論是誰提出一個新想法, 都會按照自己的經驗邏輯一陣打壓......
毋庸置疑,人活著無論好壞,都需要靠一種自信讓自己走下去。
然而,不成熟的人是靠“認為自己比別人強”維繫生活,而成熟的人是靠“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中汲取力量。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本質是源於每個人的“認知黑洞”。
簡單來說,那些活在評判中的人,通常是他們習慣了對確定性的一種迷戀與依賴。
比如35歲以後,很多人害怕改變,不敢面對失敗,他們在重大的機會上不敢做出有效選擇,因為害怕超出了自己的經驗範圍會蒙受損失。
因此,他們期望通過從別人的評判中獲得安全感,並藉以自己對他人的評價中尋找優越感。
可真正的強者,當他們在面對職場下半場的時候,卻能清晰地認識到:
接下來的競爭中,其實沒有別人,他需要面對的只有自己。
所以,越是那些厲害的人,往往都能保持“空杯心態”,無論是遇到新的人、新的事物、新的環境,他們比年輕人更樂於迎接變化。
03
關注自身,
做關鍵局部的強者。
職場如戰場。而最佳的打仗策略,就是“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正如前面所說,35歲以後,很對人對於競爭有種無力感,因為習慣了追求確定性,所以害怕波動。
但問題是,職場中的競爭,不是你說避免就能避免的。所以這時候,如何找准自己的優劣勢,則成為了重中之重。
年輕的時候我們聽了很多大道理,比如“長板理論”、“短板理論”,但很多都是相互矛盾的,到底是尋找優勢重要,還是補齊劣勢重要呢?
其實,無論是優勢還是劣勢,本質都是由“勢差”決定的。
比如你35歲換工作,若到一家全新的公司去面試,年齡就成為了你的“逆勢”,因為無論是你的資歷還是行事邏輯,可能在新公司看來,都不如訓練一個年輕人磨合的更快。
但如果你今天謀求的Offer,是一家已經運行的很成熟的企業,那麼你的年齡也許就成了“順勢”,因為他們想要的是行動步調一致的人,而你的經驗與邏輯就成了他們最切合的東西。
所以,我們常說,一個人35歲之前可以多嘗試點方向,但35歲以後,千萬不要隨便的調整方向。
換句話說,要想在職場中走的更遠,就要在35歲以後多少有點“自我強化型人格”。
好比你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做到最專,而且甚至有一種毫無理由地自信,這件事情你能比別人做的更好。
與此同時,你還要在這個關鍵的局部領域,不斷死磕。
然而,每當談到這裡,我身邊就有人會說:“如果一件事情,我壓根就沒有天賦怎麼辦?”
通常我的回答是:“天賦是種子,優勢是結果。而職場中,大家只看結果。”
就像我們常說的,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對錯。換做職場下半場,成熟的人只論結果,不成熟的人才看天賦。
因為真正能把一件事情做成的人,極少數是靠天賦,絕大多數靠的是日積月累的重複,以及在關鍵局部的不斷死磕。
所以,話說回來,35歲,是職場的下半場,你也可以把它當作全新的20歲。
正如心理學家Meg Jay再一次演講中說道:
我們知道人生中80%的決定性時刻,都發生在35歲。
這意味著,那些能夠影響你一生的決定、經歷和”頓悟“時刻,都出現在30歲中旬。
所以,倘若你正在面臨、或即將面臨35歲這個分水嶺,你要知道:
你最大的優勢並不是經驗與資歷,而是你有獨立認清自己和洞察這個世界的能力。
比起20歲的自己而言,你應該更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與此同時,你要以嶄新的狀態去迎接下一個10年、20年,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樣,單純為自己25歲到35歲的黃金十年後悔。
畢竟,值得慶倖的是:
如今你仍有時間實現自己的希望,也有足夠的能力去平衡自己的希望。
本文來源:公眾號 @墨多先生,作者墨多先生,北京大學碩士,英國國際互動英才獎得主,連環創業者,專欄作家,關注職場與個人成長。
【版權聲明】
「職場黑馬學」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與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blackunicorn030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