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eChat 圖片_20180808140352.bmp

作者 l 墨多先生

來源 l 墨多先生(ID:mrmoduo)

人脈是開路神器,也是自縛的繭。

行走江湖,少不了人情世故,越是人口流動少的地方,圈子就越小,公權越看不到的地方,越是熟人社會。

所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熟人好辦事,多個朋友多條路。其中道理我雖懂,可偏偏攔不住自己的情商與智商互毆,直至夢想與現實錯亂。

相比之下,我打小就羨慕有些「情商高」的朋友,一頓飯的時間就能跟人打成一片,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大至官職財運,小到興趣愛好,都是他們結交朋友的機會。

 

只不過,現實中的人際關係遠沒有理想中美滿,對於多數初出茅廬、沒有什麼履歷和資源的年輕人而言,想要尋得志同道合相扶相助的朋友,遠沒想象中簡單。

而那些你通過讀了幾本人脈成功學,花費大把時間和力氣結識的酒肉之交,到頭來,也不過只是冠以「熟人」的美譽罷了。


引导图.jpg    

 

 

1

 

有次,記者問導演馮小剛,「為什麼會選擇一直跟華誼合作?」。

 

馮導答,「王家兩兄弟是實在人,每次我的電影立項,只要說一個數他們就立即將錢入賬,如果遇到超出計劃的,他們也會無條件追加投資。」 

 

「如果換成其他人呢?」馮導依然直言不諱,「不差錢的土豪遇見不少,每次觥籌交錯間,總會拍著胸脯告訴你,兄弟要錢了儘管找我,我一定支持你……」

 

「可當電影真的開拍時,這些土豪多是回個短信,說最近正在做一個大項目,回款還沒拿回來,要麼說最近比較忙,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採訪最後,一貫犀利的馮導總結道,「我是熟人太多,朋友太少」

WeChat 圖片_20180808140358.bmp

馮導這句話透出了當今社交場的真諦——對於很多自己根基不深的人來說,所謂的人脈,看似全線飄紅,實則虛假繁榮。

 

比如我周圍就有很多人喜歡把「人脈」二字常掛嘴邊,終日穿梭於會場、酒桌、KTV、桑拿洗浴等等社交場所開拓「人脈」,動不動就誇口昨晚又認識了誰,又跟某局長老總吃了一頓飯,搞的自己好像是現代版的胡雪岩在世。

 

英文中有個詞叫做「Name-dropper」,說的就是這些喜歡抬出名人顯要從而意圖提高自己身價的人。

 

想像一下,假設你仍是個大學里的菜鳥,如果能被馮導臨幸共進晚餐,豈不遭人嫉妒?

 

可現實是,即使你有機會能和馮導來一次面對面地晚餐,也未必能和他建立真正的友誼。畢竟,所有人情面子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你與之未必存在對等的利益交集。

 

2

 

有句話說的特別好,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內心就越缺少什麼。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求而不得」,人脈亦然。往往最想認識別人的人,也是別人最不想認識的人。

 

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段子,某市政協會議散席,幾個身價十億的老闆相約一起去打牌。

 

這時,被同為政協委員的某超市連鎖企業老闆聽到,由於之前大家一同出席過幾次類似的會,所以也就提出一起去玩。

 

看著興致盎然的超市企業老闆,幾個煤老闆面面相覷,無人應聲。最後,其中一位首富老闆忍不住發話了:「我們哥幾個一起玩,是因為我們都有產業,你一個開超市的跟我們瞎湊什麼熱鬧啊?」

 

隨後呢,這位超市企業老闆,在刺骨的寒風中,灰溜溜地隻身離去了……

WeChat 圖片_20180808140404.bmp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現實中的人脈無非分兩種:一種是「自己人」,一種「不是自己人」。只有互利互惠的人際關係,才能稱之為有效人脈。

 

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這裡還有一個英文單詞,叫「Acquaintance」,我們可以將其翻譯為「點頭之交」。從生活到工作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這樣的人。

 

比如大街上那麼多美女,你每個都想認識,因為你能從其身上獲得美感和愉悅。但美女並非想要認識你,你也不可能每個都娶回家,倘若你隨意對身邊一個熟悉的女性說「讓我來幫幫你吧」,想必她一定會覺得你不懷好意。

 

人脈雲雲,不外如是。比如不知從何時起,聚會場合互加微信,開始變成衡量一個人是否樂於交朋友的一種信號,隨後朋友圈里點個贊,偶爾閒來無事,微信上寒暄幾句,這是許多人的常態。

 

但事實上,在我們微信通訊錄里躺著的多半是「僵屍好友」,真正在日常工作中有交集的,卻寥寥無幾。但凡猛地接到對方一個電話,心裡都要盤算半天——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這人是要跟我借錢呢,還是要結婚了湊份子呢?

 

呵呵,真是點頭容易,搖頭難啊~

 

3

 

深最高效的社交是拒絕,最有效的社交是付出。

安安黑主任語錄.png

我們往往會高估了不通人情事故而帶來的損失,卻往往低估了自身能力所能帶來的善緣。

 

人生就像金字塔,每個人都在不同的階層向上攀爬,越接近塔端的人越少。決定你有效人脈的不是範圍的大小,而是質量的高低,認識多少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號召多少人。

 

談人脈的作用,自然不能跳脫邏輯。

 

要知道,馬雲是先攜團隊在無數次的跌宕起伏中摸爬滾打,才於1999年獲得孫正義的投資,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而非先有的人脈,才造就的成功。

WeChat 圖片_20180808140409.bmp

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在武漢大學時就是非常厲害的技術牛人,僅用2年時間就修完了學分,一畢業便開始闖蕩計算機市場,涉獵廣泛,先是編著了《深入DOS編程》一書,寫過多個加密軟件,後來去了金山,一直從程序員做到CEO。

 

在金山擔任總裁的時候,馬化騰和丁磊都是其手下的站長。後來,騰訊成為了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巨頭,又間接投資了小米。

WeChat 圖片_20180808140413.bmp

我說這些,無非是想得出一個結論:真正的人脈,並非使用殷勤贏得的人心,而是你身陷囫圇時的搭救者,是人生失意時助你東山再起的恩人,是你孤城揮師時營救你的軍中同僚。

 

而能結交如此人脈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首先得讓自身優秀,然後再毫無保留地把自身價值付諸到別人身上。

 

優質的人脈靠的是吸引,而非追逐。司馬遷在《史記》中談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成人社會的叢林,遵循的是「等價交換」法則,自身不過硬,空談人脈也枉然。

12.png

所謂能力就像樹根,決定了你在社會扎根哪一層;而人脈就像樹葉,不過影響的是你在這一層活得好不好。

 

4

 

我有位陝西朋友經常說:「心交朋友錢交狗。」

 

活在當今,朋友是種很奢侈的存在。人脈因利而聚,朋友因情而聚,熟人只會關心你飛的高不高,而朋友則關心你飛的累不累。

 

熟人與朋友不同。所有以利益為基礎的熟人社交,都要付之以同等的議價能力,所謂利益有多大,交情有多深。而朋友則有著更深的的內涵和外延,朋友往往始於無目的的交往,才是真性情。

 

古時有個俞伯牙彈琴,音調高昂激越。一個叫做鐘子期的砍柴人聞聲駐足,嘆道:「巍巍乎高山」。伯牙又琴出奔騰回蕩的旋律,子期再嘆:「潺潺兮流水」。於是,兩人成為知音。

 

後來,子期不幸因病逝去,伯牙聞聽悲痛欲絕,隨即摔斷琴弦,從此不再彈琴。這個典故講的就是「高山流水,知音難覓」,想必大家都知道。

WeChat 圖片_20180808140417.bmp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句有趣的話,「友情是何時消失的?從被稱作人脈的那刻起。」其實,如果靜下心來去發現,年紀越長,越是少有機會選擇朋友,相反,更多人只是在無奈地建立人脈。

 

真正的朋友,不是你計劃里上升通道的階梯,而是有困難你不願麻煩他,借錢時不會先想到他的人。但朋友,卻絕對是在你需要他幫助時,不用開口,就會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的人。

 

多數人的朋友,建立在一無所有的年紀。因為年輕,鮮有過挫折,沒見過太多冷臉,你有充分的時間和耐心把陌生人暖成知己。

 

凡是一心抱以混圈子、玩人脈想法的人終將徒勞,畢竟人類花在人脈經營上的時間,多半都是浪費的。任憑你關係再廣,真正遇到大麻煩時,能夠依靠的總是那麼幾個人。

 

5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與其追逐人脈,不如讓自己成為人脈。

 

心理學表明,深度培養2~3個親密摯友,遠遠勝過200~300個泛泛之交。

 

所謂心智成熟,也並非是海納百川,相反,它是一個懂得取捨的過程,知道什麼人可交,什麼人不該交。最重要的是,能請清楚審度自己的價值所在。

 

人活於世,人脈固然重要。但當一個人沒有任何資源和能力的時候,一味以「交際花」的姿態示人只會醜態百出。

 

畢竟,人脈之間的關係建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方在你身上的所需,即使是酒肉朋友,你也得有在飯桌上給他人帶來樂趣的能力。

 

所以,縱觀百家人際交往之學問,我總結了三點,或對你有所幫助:

 

  1. 不端不裝,待人真誠。一個人的所言所行,都代表其心中所想,說一個人有城府,並非是懂得阿諛奉承,做事欲蓋彌彰。真心交往一個人,要選擇對方可接受範圍內的習慣和方式。心態要高,姿態要低,不要看輕別人,更不要高估自己。
     
  2. 懂得取捨,學會簡單。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人,注定很難走進彼此內心深處,也注定成不了事業中相輔相成的摯友。與其痴迷於浮華的「人脈泡沫」,推杯換盞結交各路「神仙」,不如搞清楚自己幾斤幾兩,真誠處世,簡單為人
     
  3. 人若無名,專心練劍。水利萬物而不爭,所以做人啊,要常思貪念之害,常懷律己之心。人都有自己的做事之志和生存之道,而人脈的精髓不在「經營」,而在於「吸納」,一個人的眼界能力上去了,自然能夠結識新的朋友。

 

人生有趣的地方在於變化,而一切變化,又是圍繞著人際交易的結點。

 

人生就像拋物線,關鍵時刻需要的不是熟人,而是朋友,因為只有朋友的毒舌慧心,才能幫助我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

 

【本文來源】公眾號 @墨多先生,作者墨多先生,北京大學碩士,英國國際互動英才獎得主,連環創業者,專欄作家,關注職場與個人成長。


【版權聲明】

「職場黑馬學」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與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blackunicorn0308@gmail.com

引导图.jpg  

 

 

arrow
arrow

    職場黑馬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