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19.webp.jpg

來源丨筆記俠 (ID:Notesman)
整理者丨人神共憤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 轉載請聯繫筆記俠授權

  • 不改變思維方式,職業瓶頸,哪個更可怕?
  • 你瞭解“邊際思維”和“總量思維”嗎?
  • 面對職業瓶頸,你將如何抉擇?

引导图.jpg    

1

熟能生“厭”

 

這年頭,人幹得好好的,嗷的一聲,就“職業瓶頸”了,就進入“職業倦怠期”了,誰要是不想創個業、不去做點喜歡但沒有錢賺的事,出門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
 

以前有位同事,資深廣告文案,忽然有一天辭職,說回家寫小說。

 

一年後,圈子裡傳他回來上班了,估計是錢用完了,小說也沒動靜。於是,他覺得自己還是更適合做廣告。

 

也有一去不回頭的,多半是創業去了,每次看到他們,都在談不同的生意,邏輯一次比一次強大,前景一次比一次廣闊,搞得你不投點錢都不好意思。

 

其實大家都明白,之所以不回頭,是因為上班時積累的那點家底還沒耗完。

 

過去是熟能生巧,現在是熟能生“厭”。只要你在某領域有點能耐,好像都要經歷“職業倦怠”。

语录1.png

其實也不難理解,工作做到得心應手時,同時也意味你在此領域未來能取得的進步將越來越小

 

這在經濟學上叫“邊際效益遞減”。

 

好比你肚子餓了,吃了三個包子吃飽了,雖然這三個包子都一樣,但對你的意義卻不一樣,一定是第一個最香,第二第三個就會出現“邊際效益遞減”。

 

 今天就用“邊際效益”這個經濟學最基礎的概念來解釋 “職業瓶頸”是如何產生的,如何解決“職業倦怠”現象。

 

2

為什麼會出現

 “再怎麼努力也就是如此了”?

 

“邊際”這個詞,有點學術化,其實差不多是“增量”的意義。

 

你昨天賺100元,今天賺120元,20元是“邊際效益”,如果明天賺150元,再多賺30元,就是“邊際效益遞增”,但明天賺130元,只多賺了10元,就是“邊際效益遞減”。

 

與“邊際”相對的概念,就是“存量”或“總量”。
 

窮人羡慕富人,因為他們看到的是富人的“總量”,住別墅、玩遊船、聲色犬馬,揮金如土,但富人並不覺得自己有多快樂,因為他們是用自己的“增量”,也就是“邊際效益”來判斷的。

 

如果去年是歐洲十五日遊,今年除非去南極,否則就是“邊際效益遞減”。

 

這也導致了一個人在職業發展中的客觀業績和主觀上的自我評價,有較大的差異。

 

如果去年做的是500萬業績,超過了任務100萬,今年指標是700萬,那麼,你不做到800萬,就很難獲得和去年一樣的成就感,就會出現“邊際效益遞減”。

 

再往後,增量對你可能只是一個數字遊戲,想要“邊際效益遞增”,就必須用新鮮的東西,比如負責銷售的區域變大了、管的人變多了。

语录2.png

既然人的自我評價來自於“邊際”,而非“總量”,一旦工作能力出現“邊際效益遞減”的拐點,往往就是“職業倦怠感”產生的起點,轉化成人的直觀感受就是工作沒有激情、業績沒有驚喜。

 

“邊際效益遞減”其實是人生的正常狀態,而“邊際效益遞增”屬於逆流而上,想要始終保持“遞增”,更是難上加難。首先要知道,“邊際效益遞增”是如何實現的。

 

我把一個人獲得工作上的成就的資源要素分為兩類

 

資源要素A為專業知識、知識面、思維方法、性格優勢、家族的社會關係等等;

 

資源要素B為時間、努力程度、再投入的資本。

 

資源要素A相當於一家工廠的廠房、技術產權、機器設備、許可證等等一次性的固定的投入,所以它的主要投入期是在大學和剛進入職場的兩三年,在這短短幾年內,投入曲線上升很陡,之後的投入就越來越緩慢,真到停滯,投入曲線走平。

1019,1.webp.jpg

而資源要素B是需要持續不斷投入的,相當於一家工廠要持續運營所需投入的原材料、人力資源、流動資金等。它的投入曲線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條向右上傾斜的直線。

1019,2.webp.jpg

我們假設100個要素A可以和100個要素B配合產生100個個人產能。因為要素A是先投放的,在100A投下去後,B再開始從0100的投入,這個階段的產能就像汽車剛剛啟動,增長速度越來越快的,屬於“邊際效益遞增”期。
 

這就是職場最初的快速進步期,感覺每一天都能學會很多東西,每一個月做事的熟練度都在增加,每一年看問題的眼光都在變化。

1019,3.webp.jpg

B100之後,繼續投入的話,就會受到要素A無法同步增加的制約,進入“邊際效益遞減”期。

1019,4.webp.jpg

從“邊際效益遞增”到“邊際效益遞減”的拐點,就是“職業瓶頸”,它不取決於資源要素B的投入,而是跟資源要素A的高度有關,會出現“再怎麼努力也就是如此”的情況。

 

而“職業倦怠感”只是一種自我心理保護,讓現狀看上去並非是自己能力有限,只是忽然失去了興趣而已。

 

出現“職業倦怠感”確實讓人無能為力,因為資源要素A是一種類似固定資產的早期投入,感到瓶頸已經是職場幾年後,正值資源要素B的大量投入,時間精力上都成問題。

 

而且資源要素A的投入沒有即時回報,導致很多喜歡走“捷徑”的“聰明人”,不重視基礎知識、思維方法的積累,只想要“投入就有產出”的乾貨。

语录3.png

其實,往往越聰明的人,“職業倦怠感”出現的越早,在該領域的成就反而不如那些早期表現平平,但厚積薄發的人

 

我之前在廣告公司發現一個規律,那些在學校裡就致力於做“飛機稿”的聰明學生,在職場初期很佔有優勢,但也很容易對廣告產生厭倦(其實是能力瓶頸)

 

那些能在這個浮躁行業紮根下去的人,最先往往是做其他行業工作,帶著相當多的人生積累和不受專業限制的思維方式進入這個行業得人,因為A要素的積累很高,才能把“職業倦怠期”儘量往後推延。

1019,5.webp.jpg

當然,這個建議可能出現的有點晚,人們更關心的是,一旦出現“職業瓶頸”,我們該如何走出這種心態。

 

3

“職業瓶頸”還不是最可怕的

 

在職場最初幾年的“邊際效益遞增”期,讓我們對自己做出了更積極的評價,自信滿滿,但就總體水準而言,我們還有很多幼稚的想法,效率也還是比不上老員工。
 

所以還有一條曲線,叫“個人產能”,這條線才代表你的真實能力,而根據這兩條線的關係,可以把我們的職場生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剛才說的“邊際效益遞增期”。

1019,6.webp.jpg

從拐點之後,就進入第二個階段——“邊際效益遞減,個人產能遞增”的階段。

 

雖然“增量”在減少,但只要它仍然為正,你就仍然在進步,只是進步的幅度越來越小,但你的個人產能仍然是增加的。

 

要知道,決定自我評估的是“邊際效益”,但決定我們的薪水的仍是個人產能這個客觀的標準,不會有老闆因為你進步幅度小,就給你降工資。

语录4.png

但如果“邊際效益”遞減到零甚至負數,就真的是停止進步了,這就意味著你的個人產能出現了拐點,即第三個階段——“邊際效益和產值同步遞減”期

 

這才是真正意味上的職業危機——常見的兢兢業業但能力有限的老員工,無法承受任何職業變化的打擊。

语录5.png

“職業倦怠”只是一個心理預期的問題,而“職業危機”卻是實實在在的生存問題,此時再回頭看看第二階段,只要還有進步,只要“邊際效益”為正,進步小一點根本不是問題。

 

所以在第二階段的“職業瓶頸期”,最重要的不是去安慰自己的玻璃心,而是延緩第三階段的到來。

 

“職業倦怠”產生的心理機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習慣性地通過加大B要素投入來強行提高產能,比如加班、簡單的技能“學習充電”,但由於資源元素A的瓶頸仍在,反而越投入,越遞減,越努力,越倦怠

语录6.png

應對“職業瓶頸”,要把要素B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資源要素A上,進行升級改造,突破瓶頸,讓“邊際效益遞減”曲線的下降端變得平緩,從而延緩“個人產能拐點”的出現。

 

很多公司都有“輪崗”的制度安排,主要針對容易出現“職業瓶頸”的中層技術人員和管理者。

 

我有個朋友,之前在一家大企業的財務主管的位置上停留了好幾年,陷入典型的“邊際效益遞減”的職業發展瓶頸,後來他有一個機會輪崗到產品運營部。

 

兩年時間,新的工作職責和業績考核迫使他從“運營活力”而非“財務健康”的視角重新審視業務,挑戰了他之前根深蒂固的財務思維方式。

雖然輪崗對職業發展有暫時的損失,但對個人能力絕對是有好處的因為不同的職位需要不同的資源要素A,輪崗常常能刺激A的投入水準,所以當他又重新回到財務部門後,很快就突破了“職業發展瓶頸”。

语录7.png

當然,還有一種思路,既然“職場三階段”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那跳出職場不就行了嗎?

 

4

財富自由是個好辦法

 

如果有人通過服裝生意積累身家上億,此時他再去開個小咖啡館,雖然個人產能大幅下降,但“邊際效益”卻是從零開始提升,將重新獲得不斷進步的快感。
 

這就是另一種應對“職業倦怠”的方式——儘早實現“財富自由”,然後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讓自己永遠處於“邊際效益遞增”狀態。

 

方法雖好,只是難度太大,通過本職工作實現“財富自由”,前提是有一雙火眼金睛,挑出有上市前景的好創業公司,拿到不菲的期權;

 

或者在一個類似房地產、金融、互聯網一類賽道很好的頭部公司,實現“火箭般”晉升。

1019,7.webp.jpg

所以更多的人選擇在“職業瓶頸期”出來創業。

 

創業,從好的方面來說是追求事業理想,但用邊際效益來解釋,其實和身家億萬的人開小咖啡店是一個道理——個人產能從零開始,以期重新獲得一個“邊際效益遞增”的曲線。

 

但問題是,財富自由的人可以不追求個人產能,而創業者仍需儘快推升個人產能,早日超過打工時的水準,壓力可想而知。

 

創業又是一件失敗率很高的事,一旦失敗了幾次,被經濟所迫,鼓足勇氣回頭想繼續打工。

 

此時才發現,不是自己有沒有勇氣回頭的問題,而是你“人過四十”,直接進入“邊際效益和產能同步遞減期”,人家願不願意要你的問題。

语录8.png

創業就是創業,是一項計算投入產出比的經濟活動,只要能賺錢,喜不喜歡都要做;

 

解決“職業瓶頸”就去解決“職業瓶頸”,重要的是提升資源要素A,延續“邊際效益遞增”的滿足感。

 

目標不同,路徑不同,把兩件事混成一談,想要一舉兩得,多半一無所獲。

 

5

“邊際思維”和“總量思維”

 

“邊際思維”和“總量思維”之間的差別,是造成人生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语录9.png

我們在評估不太瞭解的人時,喜歡用“總量思維”,但在進行自我評價時,卻喜歡用“邊際思維”,這讓我們從小在活在“隔壁家的孩子”的陰影之中,長大又陷入和“隔壁老王”莫明其妙的比較中。

 

相親第一次見面,用的是“總量思維”,以後再約會,就是“邊際思維”,所以談戀愛再怎麼“一見鍾情”“兩情相悅”,也難免長期相處“激情褪去後的那一點點倦”。

 

職場上,有人習慣“邊際思維”,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不放走任何機會,終於在進入無法避免的“邊際效益遞減”期後,陷入焦慮和絕望

 

有人習慣“總量思維”,提倡知足常樂,但不去維護“邊際效益”,結果早早進入“負邊際效益”,連總量也保不住,再也沒法“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

 

“職業瓶頸拐點”更像是一個提醒,人生並不是像書裡說的越來越富有智慧,而是前半生一件件地得到,後半生一樣樣地失去,而幸福感來自取捨之間——哪些再辛苦也要追求,哪些“得亦無喜,失亦無悲”,哪些應該直截了當地拒絕。


【版權聲明】

「職場黑馬學」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與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blackunicorn0308@gmail.com

引导图.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職場黑馬學 的頭像
    職場黑馬學

    職場黑馬學

    職場黑馬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